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专题会议

中国政治学研究的理论与实践——中国政治学会第九次代表大会暨“新中国70年政治建设与政治发展”学术研讨会综述

余丽


新中国成立70年,中国政治学的发展既有对现当代政治学发展的追踪、回应与超越,更具有中国视野与中国基因的学术自觉和致用导向。2019年11月3~5日,由中国政治学会和郑州大学共同主办,郑州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承办的中国政治学会第九次代表大会暨“新中国70年政治建设与政治发展”学术研讨会在郑州召开。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南开大学、清华大学、华中师范大学、天津师范大学、南京大学、吉林大学、云南大学、中国政法大学、郑州大学等70多所高校、科研院所,以及《政治学研究》等学术期刊、出版机构的300多位代表参加会议,郑州大学党委副书记李兴成出席大会并致辞。本次大会包括换届大会、大会研讨及分组讨论三个议程。换届大会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政治学研究所党委书记房宁主持,李慎明再次当选中国政治学会会长,张树华(常务)、于鸿君、王丕君、王宗礼、朱光磊、杨光斌、佟德志、张凤阳、张贤明、张献生、陈井安、陈志敏、周平、常保国、韩冬雪、程竹汝、靳诺、樊建新、燕继荣当选学会副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政治学研究所纪委书记、副所长张永当选学会秘书长。

围绕本次大会主题“新中国70年政治建设与政治发展”,与会专家学者就中国政治学70年的发展与未来展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中国政治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研究、中国政治学建设与国内政治和国际政治的研究相统筹等议题进行了大会研讨及分组讨论,为构建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中国政治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而努力。

一、关于中国政治学70年的发展与未来展望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年,中国政治学的学术研究和探索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一路同行。回顾政治学取得的成绩,对我们继续坚定不移地加强政治学学科建设具有积极作用。反思我国政治学研究存在的不足或空缺,是保障政治学学科建设顺利发展的内在要求。与会代表总结了中国政治学70年的发展成绩、历史经验与不足,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学的研究主题、政治学研究工作者的历史使命及提升政治学研究的创新能力等问题进行了探讨。

(一)中国政治学70年的发展成绩、经验及存在的不足

与会专家学者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学70年发展取得的成绩主要体现在七个方面:第一是坚持了正确的指导思想,确立了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主导地位。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政治学者比较系统地研究和梳理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有关政治问题的思想和论述,并根据苏联东欧以及其他一些社会主义国家,也包括中国的社会主义实践,概括出来有关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政治理论;第二是政治学的学科建设成绩凸显,学科体系基本形成,学科门类基本齐备。随着社会发展的需要和政治学研究的深入,政治学的分支学科、交叉学科、新兴学科不断涌现,扩展了政治学的研究范围;第三是政治学研究机构日益完善,人才培养成绩突出,这些机构和人才是政治学发展所必需的硬件和软件条件;第四是比较全面地介绍了西方政治学说。改革开放以后,大量的西方政治学说被引进和介绍。正确的认识和借鉴西方政治学成果有利于中国的政治研究和政治实践;第五是关注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在此过程中产生一大批研究当代中国政治制度发展和建设,包括当代中国民主建设和基层群众自治研究的学术成果,引起了国际出版界和政治学界的关注;第六是政治学的研究方法日益丰富。中国政治学在坚持历史逻辑的基本分析方法和传统定性分析为基础的研究方法的同时,逐步融合现代政治学方法论,试图将社会学分析方法、经济学分析方法、心理学分析方法、实证测量等分析方法;第七是政治学的应用研究发展迅速。理论来源于实践而指导实践,政治学人积极地参与各级政府的对策研究,更多地承担党政职能部门委托的课题研究,他们中的一些人成为决策咨询系统的重要成员。从双向互动的实际效果来看,这种实践经验又进一步促进了政治学理论的丰富和发展。

与会代表一致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学70年发展的历史经验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第一,在观念层面上,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为政治学建设提供了思想基础,党和国家对哲学社会科学的高度重视是其发展的重要保障;第二,在实践层面上,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在领导革命建设和发展过程中探索形成的理论成果,为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社会主义政治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的建构提供了丰富的资源素材、强大的动力契机和广阔的研究平台;第三,在理论来源层面上,优秀的中华民族传统政治理论积淀和丰富的外来政治学资源,为构建中国特色的政治学提供了养分;第四,在学术成果和人才建设层面上,众多政治学人从研究主体建设、研究成果与方法积累、学术氛围创造和学科系统传承等方面为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人才储备。

与会代表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学在发展中存在的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对于迅速发展变革的当代中国社会实践,特别是政治发展的实践影响力较弱;第二,尚未建立中国现代政治科学的方法论体系,尚未形成政治学的中国学派。中国政治学研究的成果,注重学习型而原创型不足;少演绎,多归纳;文本研究多于事实研究;第三,从学科建设来看,中国政治学研究相对比较分散,学术交流不足,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术共识的形成、积累和积淀,进而影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学的学术范式、学术标准和研究方法的建构。

(二)中国政治学研究的未来展望

与会代表认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学不仅是新时代的要求,也是当代中国政治发展实践理论升华的必然结果,中国政治学未来的研究重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六个方面:第一,研究的根本任务是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第二,研究的主题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三者的有机统一;第三,研究的核心是中国共产党的自身建设,这是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的问题,是保持党和政权永不变质的问题;第四,亟待把国内政治与国际政治相统筹加以深入研究;第五,研究马克思主义政治学中重大基本理论问题;第六,要进一步提升中国政治学研究的能力并提出以下建议,一是提升将政治问题转换为可以讨论的学术议题的能力,这是政治学建构学科主体性、主导性和影响力的标识,二是将特殊性的政治经验转换为可以通约的政治学概念的能力,政治学人要从“中国之治”中提炼出让他者听得懂的“中国之理”,三是将丰富的政治实践转换为可以整合的政治学范式的能力,即政治学重在“讲道理”,力图寻找事物发展的内在规律,将碎片化的现象和事实联结起来,通过特定的分析框架和范式加以解释和分析。

二、关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与会代表围绕责任政治建设与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关系、国家治理现代化是政治现代化的核心、中国政治学要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出独特贡献三个议题进行了讨论。

(一)责任政治建设与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关系

与会代表认为,首先要正确认识责任政治建设与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密切关联。责任政治推进了国家治理现代化,政治学要对国家治理现代化作出学科独特贡献。我们只有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才能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然而,应该看到,这种转化不是自生自发而是需要特定的条件,其条件可概括为,一是制度体系的认同度,责任政治建设为提高认同度提供了价值标准;二是制度优势转化为制度体系的重要保障是制度体系的科学性,责任政治建设可以为制度体系的科学性提供政治衡量标准;三是制度优势转化为制度体系的关键环节是制度体系的执行力。责任政治建设从内外两个方面提供了增强政治执行力的保障机制。总之,通过责任政治建设的内在引领和外在驱动,有助于增强政治执行力,使制度优势得以全面发挥,真正转化为国家治理的效能。其次,责任政治建设可以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在国家治理现代化过程中,重在将责任制度建设纳入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框架,以此推进国家整体性现代化,包括国家治理现代化。这就需要我们做到,一是要有责任意识,以责任价值理念引领政治行动,将责任制度法律化,使其更具有可行性;二是以制度创新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以问题为导向,理顺体制机制,实现治理创新,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国家治理体系。

(二)国家治理现代化是政治现代化的核心

与会代表认为,国家治理现代化是政治现代化的核心内容,而国家治理现代化的目标是通过国家建设、民主建设、法治建设和治理制度建设,实现强有力的国家、负责任的国家、受约束的国家和包容性国家的四大目标,建立起四大目标均衡发展的现代国家治理体制。国家治理现代化可以促进国家经济长期增长和技术创新,可以推动经济社会现代化,增强国家经济和军事实力,助推大国崛起。近代以来大国崛起的历史表明,国家治理现代化内部的均衡发展和政治现代化与经济、社会现代化的协调发展是现代化事业顺利推进的前提,国家治理现代化竞赛的胜负是大国崛起竞赛制胜的关键。

(三)中国政治学要对国家治理现代化作出独特贡献

与会代表认为,中国政治学要对国家治理现代化作出独特贡献,就必须进一步推动中国政治学建设,这就要求从科学研究、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社会服务、文化传承与创新、中国话语建构六个方面强化政治学研究:第一,科学研究要加强对国家治理体系相关重大问题的研究;第二,加强政治学二级学科的调整,增设与国家治理密切相关的二级学科与交叉学科;第三,增设国家治理专业,增加与国家治理相关联的课程设置,增设国家治理专业硕士学位和专业博士学位,培养国家治理现代化建设的专业人才;第四,政治学要为社会服务,服务国家,服务地方,服务行业或特殊领域;第五,加强文化传承、创新与中国政治学话语体系构建。深度挖掘中国政治传统的现代价值,系统总结当代中国政治发展的成熟经验,积极吸纳人类政治文明的优秀成果,大力推动中国政治话语体系的国际对话。

三、关于民族议题与中国特色政治学“三大体系”建设

中国本土民族概念的传统来源于中华民族在历史上形成的多元一体格局。新中国成立70年,国力快速增强,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不断发展。在对外交流中,涉及中国自己的“民族”时,常常使用“MINZU”,这充分体现了我们自己的理论自信。与会代表指出,面对全球化之中的众多民族国家,中国政治学建设不仅需要进一步加强对民族国家的民族议题研究,而且需要在中国崛起的背景下,推进中国政治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的建构,这既是本土政治发展实践的要求,也是学科理论自我完善的冲动。

(一)政治学建设中的民族议题

与会代表认为,政治学研究中的民族议题,就是对历史演进中的民族机制、民族国家制度体系及其相关问题,基于政治学的学术立场和研究路径而进行的观察、思考和讨论所形成的问题领域。在此议题中,应该关注以下三个问题:第一,在不具备国家形式的民族政治行为和政治关系的形成演变中,民族主义扮演了重要角色;第二,在不具备国家形式的民族议题中,民族自决权是无法回避的问题。在民族国家成为近代以来主导性国家形态的条件下,民族自决权的针对性非常明显;第三,民族国家内的历史文化群体的集体权利得到国家承认和保障以后,便成为这些国家的国内民族,进而对国家的内部治理产生深刻的影响。对于中国政治学来说,在中华民族被凸显于世界舞台中央的当下,更多地关注和重视民族议题,不仅能够更加全面和准确地认识现代国家制度,包括其内在的功能和蕴藏的局限性,而且能够对中国的现代国家制度形成有着更加深刻的认知,从而进一步完善政治学的知识体系并进行知识创新。

(二)政治学建设中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的建构

与会代表一致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对中国特色政治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建构提出了新的要求,政治学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的建构应该遵循其发展的客观规律,科学地推动政治学研究的进程。政治学人应当以科学的精神、态度和方法,致力于政治学三大体系的构建。

与会代表认为,建构中国政治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应做到以下方面:一是基于客观实践的自主性理论创造,这是政治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成长的动力;二是体系建构需要在自我反思的基础上,实事求是地讨论和分析在此建构过程中取得的成绩、历史经验及存在的不足,从而进一步夯实理论基础;三是以谦逊的姿态对待已有的成果,在增强学术自主性的同时,以海纳百川的胸怀,继续借鉴古今中外丰富的思想理论资源;四是以开放包容的心态加强中外交流,建立协调有效的沟通机制;五是以共同的问题意识、扎扎实实的学术研究成果为基础,增强中国政治学的解释力及其影响力。总之,通过“固基”“反思”“对话”“创新”的研究路径,使政治学三大体系的建构取得成果。

四、关于国内政治和国际政治研究相统筹

当前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内政治与国际政治的互动更为频繁,相互作用更为深刻。对中国而言,应该进行怎样的理论准备和实践应对?这是中国政治学必须面对且亟需回答的一个重大问题,与会代表对此进行了深入讨论。

(一)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世界会走向何方

与会代表认为,当前世界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和大调整时期,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是其重要特征且具有五个方面的内涵:第一,社会主义在世界范围内复兴,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制度竞争性共处;第二,美国霸权体系衰落,其根本缘由在于美国的国力不足以支撑世界霸主地位;第三,国家功能发生了重大的历史性转变,颜色革命、民粹主义是国际社会的现实映照,国家行为和非国家行为的界限模糊,尤其体现于网络时代虚拟政治与实体政治的互动和国际政治与国内政治的互动之中;第四,西方的传统民主政治陷入了困境;第五,国际力量的大分化和大改组,维护国际公共安全面对的挑战前所未有。国家之间地缘政治、经济与文化的博弈加剧,国际政治与国内政治的界限更为模糊。

那么,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世界会走向何方呢?与会代表认为,当前国际政治、世界经济与安全事务,均处于前所未有的剧烈变动之中。国际安全与地区安全形势同步震荡,非传统安全威胁包括网络安全威胁进一步凸显,大国之间的竞争更为激烈,全球治理面临多边主义与单边主义的激烈较量,当今世界政治存在着诸多矛盾。在此背景下,应该看到,导致全球局势动荡和社会生活不安的直接原因在于政治问题,世界政治生态被破坏的根源在西方,这是以美国政治为代表的西方政治治理的失败。为此,我们需要从以下六个方面迎接“后西方、后美国霸权”的世界:第一,认清“美国问题”的实质;第二,客观而全面地审视美国政治、经济、军事及社会等各个方面;第三,跳出“美国即世界”的思维陷阱;第四,超越“争斗”、“零和”的美式思维和行为方式;第五,团结大多数国家,为人类发展创造更广阔的舞台;第六,把握节奏,保持中国战略定力。

(二)加强国内政治与国际政治统筹研究的理论建设及学科建设

与会代表指出,当代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的变动会导致世界知识生产和知识格局的变动,在此背景下政治学人要敢于承担历史的责任,加强国内政治与国际政治的统筹研究,分析在此背景下中国政治学研究议程的“变”与“不变”,以及中国政治学的知识、理论构建和学科建设的“变”与“不变”。

在政治学理论建设层面,与会代表认为中国政治理论与实践、中国外交发展与国家治理的实践,应该抽象概括为相应的知识体系,以便在世界政治学知识格局中占有一席之地,从而与中国作为一个世界政治大国在国际上的应有地位相匹配。为此,提出了三点建设方案:第一,国内政治与国际政治整合,生产相关的政治理论。目前,既有政治学理论在这方面没有突破,其表现为要么是国内政治理论研究,要么是国际政治理论研究,今后我们的研究需要将国内政治和国际政治相互统筹,这样才能全面完整的理解、认识国内外政治体系及其国家治理境况;第二,将中国实践的自身经验进行梳理与概括而产生的理论,可以转换为一般的政治理论,该理论可以包括社会主义政治学理论、国际关系理论、政府理论、民主理论、国家治理理论,等等;第三,生产与共生世界秩序相关的政治学理论,包括人类命运共同体模式与新型国际关系理论;第四,理论解释要形成中国自己的解释体系,在尊重的前提下可以解释外国政治,促进自己的理论在国外的本土化。

在政治学学科建设层面,与会代表认为国际政治研究是以政治学基本知识与价值基础为依托的,国内政治与国际政治的研究在学科范式、价值取向、关系模式上相互通约,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但是,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背景下,需要加快中国政治学建设过程中国内政治与国际政治的学科统筹,包括从国家利益的角度研究国内政治与国际政治双向互动格局的形成及格局变迁,从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高度研究国内政治与国际政治双向互动中国家行为体和非国家行为体的利益平衡和利益目标,从学科范式的转换视角研究国内政治与国际政治双向互动的路径依赖和路径变迁,这对中国政治学的学科建设具有深远战略意义。

(三)基于国内政治与国际政治统筹研究的中国政治学本土化创新

与会代表认为,新中国成立70年,中国政治学研究在经历了学习与借鉴西方政治学理论之后, 中国政治学人开始尝试从本土文化和本土经验的视角进行研究并且形成了一些有一定学术价值的研究成果,这是理论研究的必然结果,是对理论的学术思考、学术探索与学术贡献的宏观与综合体现,在世界舞台上展现了中国学者的风采。那么,中国政治学本土化如何创新呢?有代表认为,中国政治学本土化创新的需求逻辑主要体现以下四个层面:第一,解释中国政治实践的合法性;第二,供给中国问题的学理阐释和解决方案;第三,提供中国之外或国内外共有问题的学理阐释和解决方案;第四,建构与中国大国地位相称的国际话语权。当然,我们也不能片面强调理论的本土化,中国政治学本土化创新应该是理论源于中国但寻求超越国界的学术解释力与学术影响力,只有这样的学术创造才是“中国学派”未来的努力方向。

概言之,中国政治学会第九次代表大会暨“新中国70年政治建设与政治发展”学术研讨会的成功召开,展现了当代中国政治学研究的繁荣与发展。与会代表立足中国、放眼世界,立足现实、晓古瞻今,大会研讨和分组讨论兼容并蓄。与会代表一致认为,本次会议对促进中国政治学学术共同体的发展和中国政治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的建设都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作者:余丽,郑州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郑州市,4500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