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期刊列表

标题: 作者:   关键词:    
  • 《政治学研究》2022年第4期(总第165期)目录
  • [摘要]目录 政党研究 中国共产党执政规律的辨识维度与遵循逻辑...张明军(3) 中国特色政党治理生成的时空语境...柳宝军(14) 治理研究 广义政府及其功能性分权...陈国权、皇甫鑫(25)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内在规律与实践路径...汪仲启(37) 算法治理:21世纪的公共管理现代化与范式变革...张敏(50) 示范:政策高位推动的工具——基于国务院各部门的实证研究(2008—2019)...刘志鹏 高周易马亮(63) 学术前沿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主要社会思潮——阶段与本质...郭忠华(76) 当代中国地方政府与社会之间的行政争议关系——基于2011—2020年全国行政复议数据的分析...李月军(89) 当代中国公民政治价值观结构及特征初探...郑建君、赵东东(103) 信任、制度化与科学不确定性:新冠肺炎疫情危机决策中的专家参与...陈玲、孔文豪(119)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历史溯源与当代建构...彭新武(133) 研究方法 中国政治学实证研究的反思与探索...刘金海(144)
  • 本刊编辑部
  • 全文[ PDF 237125.0 MB ] 2022.4(7):1-2  共有 965 人次浏览
  • 中国共产党执政规律的辨识维度与遵循逻辑
  • [摘要]执政的核心问题是促使民众对执政主体拥护和支持的各要素之间的必然联系。中国共产党执政规律需要从本质维度(党所掌握的国家权力向权威的转化)、价值维度(执政理念与目标)、模式维度(执政与领导的复合)、能力维度(执政能力现代化)、绩效维度(成本—收益帕累托最优)等视角予以探析。党的执政规律的理念是遵循而非创设,遵循的核心是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遵循的路径是坚持从执政的实然基础到应然目的,遵循的方式是坚持执政规律理论与实践的统一。
  • 张明军
  • 全文[ PDF 1218194.0 MB ] 2022.4(7):3-13  共有 485 人次浏览
  • 中国特色政党治理生成的时空语境
  • [摘要]在当今政党政治时代,推进政党治理、实现政党善治是各国政党面临的共性命题。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全面从严治党战略并取得显著成效。要深刻把握中国特色政党治理生成的历史逻辑及其对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和人民幸福的战略意义,就要首先明确中国特色政党治理产生的时空语境:首先,政党在古代君主时代与现代政党时代中的不同地位和功能,彰显了中国特色政党治理在当代中国政治情境中所具有的战略意义;其次,中西方不同政党类型和政党制度下的政党治理具有迥然不同的治理逻辑与治理成效,中国共产党主要依靠基于高度自觉和主体理性的自我革命实现政党善治;最后,处于现代复杂性执政环境,政党要自觉引入政党治理先进理念,系统科学构建中国特色政党治理体系,增强党的适应性变革能力。作为服务于国家民族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的使命型政党,中国共产党政党治理蕴含着深刻的工具理性意蕴与主体自觉,推进良好的政党治理是政党引领民众进行伟大社会革命、实现党的历史使命的客观要求。
  • 柳宝军
  • 全文[ PDF 1474282.0 MB ] 2022.4(7):14-24  共有 382 人次浏览
  • 广义政府及其功能性分权
  • [摘要]探讨国家治理现代化,必须首先明确“国家”(state)这一主体的概念内涵与外延。西方意义上的“国家”概念由于将政党排除在外,显然不适合中国,客观事实是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国家治理体系中最重要的主体。然而,中国共产党拥有非常庞大的组织体系,不同党组织承担不同的角色、发挥不同的作用。本文基于“国家-社会”的分析框架对中国共产党480多万个党组织进行分类,将其中履行国家公共职能、承担国家公共责任、行使国家公共权力、参与国家公共管理的国家性质党组织带进国家,从而与宪法意义上的国家机构形成中国特色的整体性国家公权力体制,本文称之为“广义政府”。广义政府的有效治理需要在国家性质党组织与国家机构有机整合的基础上建立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的权力结构和运行机制,也就是要建立科学的功能性分权体系。功能性分权理论有别于西方“三权分立”的政治性分权理论,旨在通过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三分的框架,阐释广义政府这一中国特色国家体制的运行逻辑,探讨中国特色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 陈国权、皇甫鑫
  • 全文[ PDF 1300145.0 MB ] 2022.4(7):25-36  共有 374 人次浏览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内在规律与实践路径
  • [摘要]在马克思主义法治观的指导下,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持续探索、不断推进法治建设,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这条道路不仅成为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也构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内在有机组成部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是中国国家现代化总体进程在法治领域的具体展现,受到中国国家现代化总体逻辑的根本影响;是一条在落后国家同步协调实现社会主义、人民民主、现代化发展、依法治国的复合型法治现代化道路。其理论逻辑表现为实现“政治性”与“规范性”相统一的法治追求,历史逻辑表现为从“革命建国”到“依法治国”的总体进程,实践逻辑表现为“政党中心”的法治发展路径和机制。
  • 汪仲启
  • 全文[ PDF 1497225.0 MB ] 2022.4(7):37-49  共有 332 人次浏览
  • 算法治理:21世纪的公共管理现代化与范式变革
  • [摘要]算法治理的兴起是公共管理的重大事件,研究者以不同的方式使用算法治理的概念并使之复杂化,然而对算法治理的变革性质和变革意义却缺乏深入的讨论。文章着重从两个维度对算法治理的变革后果进行了刻画。首先,在公共管理发展的大趋势下,算法治理构成了公共管理在21世纪的最新发展与现代化形式,并以社会计算为主要方式开启了公共管理的第三次现代化。其次,算法作为公共管理的一种新组织方式,其广泛应用带来了公共管理范式的革新。在实践中,行政组织的形态、公共管理的运行方式和公共资源的配置方式都开始发生变化。算法治理将是21世纪未来时期的重要治理模式。
  • 张敏
  • 全文[ PDF 1374208.0 MB ] 2022.4(7):50-62  共有 316 人次浏览
  • 示范:政策高位推动的工具——基于国务院各部门的实证研究(2008...
  • [摘要]除了作为政策试点的阶段之一,示范通常被认为是政策执行和绩效考核的重要手段,但在实践中,示范项目则存在流于形式主义、浪费资源等问题。大量研究关注地方政府对示范项目评比的响应策略和行动逻辑,而国务院各部门频繁设立示范项目的深层次动机还有待挖掘。自1990年“国家卫生城市”评比开始,地级城市竞争性示范项目数量呈现震荡上升趋势。通过对2008—2019年国务院各部门的面板数据分析发现,部门历史悠久、部门之前设立较多示范项目、部门年度预算数额高、部门采用属地管理体制和受到高层干预等因素,共同构成政府部门设立示范项目的主要动力。从政治势能理论来看,示范项目的设立呈现出“弱势者造势,强势者借势”的政策执行机制:政府部门“高位推动”,运用政治势能中的“重力势能”,在此基础上利用“常规运动”增强政策执行的“动力势能”。
  • 刘志鹏、高周易、马亮
  • 全文[ PDF 1418719.0 MB ] 2022.4(7):63-75  共有 307 人次浏览
  •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主要社会思潮——阶段与本质
  • [摘要]社会思潮是社会现实在思想领域中的反映。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思潮先后经历了三个演变阶段,呈现出三种理论光谱:一是20世纪80年代的“单一型”理论光谱,二是20世纪九十年代到2010年前后的“对立型”理论光谱,三是2010年至今的“弥散型”理论光谱。这些发展阶段反映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发展的本质,即从“相对单一”向“相对多元”再向“高度多元”社会结构的转换。每一种社会思潮都反映了特定群体的利益,旨在影响道路或政策选择。“发展”和“引领”是应对社会思潮多元化的基本途径,即以发展消解社会思潮的存在基础,以社会主义主流价值观引领多元社会思潮的发展。
  • 郭忠华
  • 全文[ PDF 1782036.0 MB ] 2022.4(7):76-88  共有 387 人次浏览
  • 当代中国地方政府与社会之间的行政争议关系 ——基于2011—20...
  • [摘要]学术界一直没有提供一幅当代中国地方政府与社会之间具体、动态关系的图景。行政争议发生在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与各种行政行为主体之间,是地方政府与社会之间关系的一个重要方面。作为解决行政争议的制度化渠道或手段,行政复议的变动趋势、分布状态以及办理效果,在一定程度上是地方政府与社会关系的晴雨表,反映和体现着二者之间行政争议关系的多个领域或层面。本文以2011—2020年全国各级地方行政复议数据为主要分析对象,具体考察其总体趋势,涉及的行政部门层级、行政事项或领域、裁决结果与绩效等方面,分析当代中国地方政府与社会之间行政争议关系的诸多具体面向、每个层面的变迁、解决机制与结果,从而展示出其动态性、复杂性。
  • 李月军
  • 全文[ PDF 1786922.0 MB ] 2022.4(7):89-102  共有 280 人次浏览
  • 当代中国公民政治价值观结构及特征初探
  • [摘要]公民政治价值观的内部一致性程度及与时代发展的契合度,关系到国家的发展与未来。为进一步了解当代中国公民政治价值观的结构和特征,本研究通过两轮开放式问卷调查的质性分析,构建、开发了中国公民政治价值观的结构与初始问卷;同时,通过三轮调查收集了超万人次的数据资料,形成了中国公民政治价值观的最终问卷,对中国公民政治价值观的结构进行了验证,进一步分析、比较了其整体特点和群际差异。结果表明:(1)当代中国公民政治价值观是一个由人民导向、爱国主义、崇尚法治、公平正义、和平稳定、国富民强、政府有为等七个因素构成的多维结构体系;(2)对中国公民政治价值观的内涵进行总结提炼,可以将其总体特征概括为“济世兴邦”,其中既包含心系苍生的胸怀理想,也显现出强国富民的抱负志向;(3)对济世兴邦总体特征和七个维度的得分进行比较分析,不同群体表现出明显的群际差异,但群体差异的具体趋势,还需在多样本数据分析中进一步验证。
  • 郑建君、赵东东
  • 全文[ PDF 1700405.0 MB ] 2022.4(7):103-118  共有 403 人次浏览
  • 信任、制度化与科学不确定性:新冠肺炎疫情危机决策中的专家参与
  • [摘要]专家参与是决策科学化的题中应有之义。危机决策对传统专家参与理论构成挑战。对中国、美国、英国、瑞典4个国家新冠肺炎疫情危机决策中专家参与机制的案例比较研究发现:信任是决定专家决策影响力的充分必要条件;信任来源则显著影响专家建议的新颖性和选择域,拥有组织信任的专家倾向于提出大胆激进的建议,而拥有个体信任的专家倾向于提出保守的、迎合决策者预期的建议。制度化作为平衡机制,通过吸收多元利益和观点,得到更为科学、中立和稳健的政策建议,可以提高政府危机决策的质量。专家参与决策的不同制度类型,在决策的整体效能上呈现出差异化结果。行政和科学相对分离的制度安排,比起两者相结合的制度安排,提高了危机决策的纠偏能力,从而提高了不确定性下决策的适应性。
  • 陈玲、孔文豪
  • 全文[ PDF 1708379.0 MB ] 2022.4(7):119-132  共有 274 人次浏览
  • 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历史溯源与当代建构
  • [摘要]“民族大一统”观念滋生于春秋战国,定型于秦汉之际。中原王朝与异族政权的“正统”之争,固然各自以利益为本位且不乏自我标榜,但客观上强化了“共为中华”的观念。自汉代确立“黄帝始祖”的帝王谱系始,历代王朝统治者、民间宗族以及“异族”政权对这一“国族”的“攀附”,造就出“炎黄子孙”的共同称谓。随着治理实践从“羁縻”之治逐渐走向“一体化”,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格局最终确立。当下“中华民族共同体”概念的提出,在承认“多元一体”这一现实格局的基础上,扬弃传统华夷之辨、正统之争和“羁縻”之治,从而成为民族理论的重要创新。当下“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建构,需要在强化观念自觉和深化价值认同的基础上,以促进平等团结、互助和谐、共同繁荣的生活共同体为根本宗旨,进一步改善民族治理模式,并在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关联和互动中,推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 彭新武
  • 全文[ PDF 1562114.0 MB ] 2022.4(7):133-143  共有 243 人次浏览
  • 中国政治学实证研究的反思与探索
  • [摘要]政治学实证研究在中国的兴起既是中国政治发展的产物,也是政治学研究者学术自觉的结果。当前,实证研究成为中国政治学研究的重要路径。当代中国政治实践取得了重大成就,然而,并没有产生与之相称的政治学学术成果。在中国政治学“三大体系”建设中,应该对实证研究本身进行反思,不能单纯追求研究方法的科学性,而应深入政治学知识生产的机制之中;作为政治学研究者,应具有正确的价值取向和明晰的学科意识,同时要明确当代中国政治的实践逻辑。最重要的是,政治学者要回到政治学知识生产,在方法论运用与创新、新一轮学科融合、提高研究的认识站位等方面继续努力。
  • 刘金海
  • 全文[ PDF 1392618.0 MB ] 2022.4(7):144-155  共有 227 人次浏览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