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期刊列表

标题: 作者:   关键词:    
  • 政治学研究2022年第1期(总第162期)目录
  • [摘要]目录全过程人民民主民主理论的发展:超越与重构景跃进(3)检验真假民主的试金石辛向阳(10)中国民主模式的理论表述问题杨光斌(16)全面发展人民民主的复合结构与战略选择佟德志(21)国家建设以双重革命构建新型现代国家——基于中国共产党使命的分析陈军亚王浦劬(29)社区里的国家:国家行为的转变与社会传统的底色——以英美国家的百年实践为例吴晓林(44)党的建设领导权:基于中国实践的权力类型学研究姚中秋(58)政党引领的权力监督模式:生成逻辑与内在机制王锐倪星(70)适度规模与有效领导:地方党委常委会规模的逻辑向杨(82)学术前沿公共性的本质:共同体协作罗梁波(94)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内在理性、变革逻辑与实践形态赵中源黄罡邹宏如(106)多元政绩竞赛:中国地方官员晋升的新解释陈科霖谷志军(117)学科建设共存分析与比较政治学研究高进霍丽婷(129)政治学理论建构中的经验、历史与逻辑——对历史政治学发展的一项阶段性评估 张树平(142)
  • 本刊编辑部
  • 全文[ PDF 0.0 MB ] 2022.1(7):1-2  共有 2555 人次浏览
  • 民主理论的发展:超越与重构
  •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治发展的实践超出了许多学者的预期。既有的主流民主理论也无法给出令人满意的解释,而只能依靠“威权韧性”来作出回应。这一事实表明,建立在西方现代化经验基础之上的政治学理论正面临来自中国实践的挑战。笔者认为,解决这一问题的办法是超越“民主—威权”二分法,将二分法转化为包容性的“三位一体”概念框架,将中国政治作为一种与西方民主相并列的亚类型来看待,并在正确处理普遍性与特殊性关系的基础上,重构真正具有普遍意义的民主理论。
  • 景跃进
  • 全文[ PDF 885932.0 MB ] 2022.1(7):3-9  共有 1338 人次浏览
  • 检验真假民主的试金石
  • [摘要]真假民主的区分要看投票权的真实性,更要看参与权的广泛性;要看选举中的口头许诺,更要看选举后承诺的实现;要看政治程序和规则性,更要看制度和法律的执行性;要看权力运行规则和程序的民主性,更要看权力的人民制约性。那种选举时朴朴实实、选举后各种政治权利不断得以实现的政治是真民主;那种在选举时感觉神圣、选举后神圣权利得到切实实现的政治是真民主;那种在票箱前让你有庄严感觉、离开票箱后让你无限幸福的政治是真民主。
  • 辛向阳
  • 全文[ PDF 784623.0 MB ] 2022.1(7):10-15  共有 1025 人次浏览
  • 中国民主模式的理论表述问题
  • [摘要]以学术讲政治很重要,概念表达很重要,意识形态的社会科学化极端重要,二战后的20年内美国完成了自由主义的社会科学化,使受众以为自由主义民主就是科学乃至普世价值。研究发现,无论是作为自由主义内核的代议制、个人权利和多元主义,还是作为民主实践形式的竞争性选举,都是中世纪发展起来的欧洲文明的组成部分,自由主义民主是欧洲文明的政治表达。社会主义民主—民主集中制—协商共识型民主—可治理的民主,构成了以人民民主为价值原则的中国模式。中国的民主模式只能用诞生于中国历史文化的政治学方法论——历史政治学进行阐释。
  • 杨光斌
  • 全文[ PDF 562096.0 MB ] 2022.1(7):16-20  共有 1165 人次浏览
  • 全面发展人民民主的复合结构与战略选择
  • [摘要]中国的改革开放逐渐由中心走向全面,由“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出发,从“三者有机统一”走向“四个全面”“五位一体”。在这一发展过程中,人民民主也逐渐走出了一条全面发展的道路,并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越来越体现出全面发展的趋势。在全面发展的过程中,人民民主在主体上体现为党的领导与人民当家作主的复合,并以此为中心形成了复合结构;在过程上表现为民主选举、民主协商、民主决策、民主管理与民主监督等过程的复合,体现为全过程人民民主。全面发展人民民主必须注重运用整体性、系统性、协调性的全面思维,正确处理人民民主与党的领导的关系、人民民主与法治的关系、人民民主与以人民为中心的关系。
  • 佟德志
  • 全文[ PDF 772342.0 MB ] 2022.1(7):21-28  共有 975 人次浏览
  • 以双重革命构建新型现代国家——基于中国共产党使命的分析
  • [摘要]自秦以降,中国即确立了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这种国家延续了漫长的岁月。不过,在“长期统一”的传统国家形态之下,中国传统社会与国家之间却保持着“长期疏离”,地方社会封闭的“小统治者”实际上控制着基层社会的运行和秩序。1949年,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政治革命,建立了新的国家政权。在此基础上,新国家对旧有社会结构进行社会革命,以政权的力量建构了新的社会形态,包含改革社会结构、培育民众对国家的认同,进而建立长期稳定的执政根基等。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建构现代国家的双重革命,源于党建立国家政权与推进社会变革发展的双重使命。这种通过双重革命进行的现代国家建构,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超越:它既超越了传统国家的社会历史形态,也超越了西方理论的现代国家建构逻辑,是一种新型的国家建构实践,具有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现代国家建设的特点。
  • 陈军亚 王浦劬
  • 全文[ PDF 1741189.0 MB ] 2022.1(7):29-43  共有 748 人次浏览
  • 社区里的国家:国家行为的转变与社会传统的底色——以英美国家的百年...
  • [摘要]与中国将社区置于国家政治版图的重要位置不同,西方国家大多时间将社区定位为“与国家相对的私域”。但是以“国家无涉”或“社区自治”来概括西方社区治理,则过于简单且有违史实。完成工业化的一百多年来,在工业化、战争和危机的影响下,西方国家对社区的认知先后经历了“拥抱社会”和“接受国家”的“二阶转型”,这为国家干预社区提供了基础。英美国家在社区治理中经历了“国家无涉-积极介入-策略后撤”的转变,体现出国家合法性转译的过程;英美国家对社区治理的每一次调整,都以确保其社会基本面不受冲击为首要目标,自由主义传统始终发挥着强力守卫的功能,力图扼住“国家主义”的龙头。受经济理性支配,西方国家期望社区为经济社会问题提供解决办法,而不解决其所处的经济结构根源问题;社区治理只能被狭隘地局限于消费主义的选择领域,面临结构性难题。必须明确,社区治理作为上层建筑的一部分,由其所处时代的社会经济结构决定,国家应当将社区治理纳入更广阔的社会经济结构。
  • 吴晓林
  • 全文[ PDF 1792348.0 MB ] 2022.1(7):44-57  共有 897 人次浏览
  • 领导权:基于中国实践的权力类型学研究
  • [摘要]领导权是现代政党拥有的一种权力,中国共产党将其发展到相对完备的状态,党章和宪法均明文规定了中国共产党对国家的全面领导权。经由内在视角分析可见,领导权之正当性在于理论、政治、道德先进性,并以此发挥领导作用,故中国共产党是先进性-领导型政党。基于对先进性的自觉和保持,领导权有如下性质:自我构建性、创生性、高度自主性、集体性、全方位性、自适应性,责任性、高水平公共性、发展取向、进步主义、“高级性”、自我反思性。领导权的功能包括:辨识、确定人民和国家前行的方向与道路、做出战略性决策,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教化,发现、培育、任命干部,组织和动员,自由创设制度,整合多元的社会与国家权力等。经由领导权,群众“成为”当家作主的人民。
  • 姚中秋
  • 全文[ PDF 1524939.0 MB ] 2022.1(7):58-69  共有 927 人次浏览
  • 政党引领的权力监督模式:生成逻辑与内在机制
  • [摘要]权力监督作为一项基础性制度安排,是保障国家治理体系有效运转的关键。当前,我国权力监督体系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党和国家将分散的监督力量进行重新整合,形成以党内监督为主导、各类监督协调贯通的大监督格局,构建起了政党引领的权力监督新模式。本文基于政党政治的视角,从理论渊源、发展脉络和实践创新等维度剖析中国权力监督的生成逻辑与内在机制,认为中国共产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广泛吸收法律规范、政权结构和政党纪律等治理经验,根据基本政治制度和现实治理需要,通过加强政治领导、实现制度整合和鼓励社会参与等机制,实现了监督权的优化配置和协调运行,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权力监督新道路,取得了巨大成效。面对现实中的治理挑战,今后中国仍需要进一步推动监督体系的均衡协调和高质量发展,持续提升监督效能。
  • 王锐 倪星
  • 全文[ PDF 1669305.0 MB ] 2022.1(7):70-81  共有 951 人次浏览
  • 适度规模与有效领导:地方党委常委会规模的逻辑
  • [摘要]组织规模是影响组织结构与运行的重要变量。在地方党委常委会的规模与其领导有效性之间,民主集中制是影响地方党委常委会规模的关键因素,也是地方党委常委会实施和实现有效领导的根本保障。地方党委常委会规模及其变迁的逻辑在于:在有效领导原则下,地方党委常委会的规模设定应满足全面性、重要性和灵活性等标准,既不能过大、也不能过小,即需保持适度规模,但适度规模并非计算可得,也并非一成不变,而是要在实践中不断摸索和检验;如果地方党委常委会的规模过大或过小,即偏离适度规模,也就不利于其实施和实现有效领导,从而可能引发地方党委常委会规模的变动和调整。
  • 向杨
  • 全文[ PDF 1448710.0 MB ] 2022.1(7):82-93  共有 508 人次浏览
  • 公共性的本质:共同体协作
  • [摘要]从理论脉络、经验时空和认识论三个维度建立类型学谱系的分析框架,对公共性的内涵、路径和体系进行梳理分析,可以更好地回应“公共性是什么、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的问题。公共性呈现为一个复杂的体系。在理论上,公共性是以公众为导向的价值路径;在时间上,公共性是从本能、感性到理性,从生产、分配到消费,从表达、行动到结果的发展过程;在空间上,公共性是行政-政治-社会的博弈格局和技术-价值-形式的复合结构;在客体上,公共性是共同生产、共同生活和公共事务;在本体上,公共性是以共同体为归属、以协作为社会关系的存在。共同体利益代表了公共性的价值实质,整体协作是公共性的技术内涵,而共同体协作是公共性的本质。
  • 罗梁波
  • 全文[ PDF 1479293.0 MB ] 2022.1(7):94-105  共有 609 人次浏览
  • 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内在理性、变革逻辑与实践形态
  • [摘要]中国特色国家治理现代化,是基于当前社会生产发展水平及社会主要矛盾新变化,以治理体系现代化为根基、以治理能力现代化为驱动力,以促进“党”、“国家”与“社会”的有机互动和融合为依托,以提升国家治理效能为旨归的国家治理理论与实践新创造。中国特色国家治理现代化在国家治理理性生成的历史脉络中开辟了新路向,形成了以党的核心领导为根本前提,以“人民中心”为治理取向、以“一核多维”为治理框架、以“问题导向”为治理策略的社会主义国家主导治理的实践形态,它强调自我审视的制度理性意识、自我完善的制度革新能力,以及多样化社会引导机制的培育和完善,继而在治理实践中形成充分的博弈空间,以促成国家治理的共同现实目标与价值目标的达成。
  • 赵中源 黄罡 邹宏如
  • 全文[ PDF 1351716.0 MB ] 2022.1(7):106-116  共有 467 人次浏览
  • 多元政绩竞赛:中国地方官员晋升的新解释
  • [摘要]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的干部选拔标准和地方官员的行为逻辑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基于注意力分配的视角,从“创造政绩的约束条件”以及“创造政绩的理性选择”两个维度出发,可以进一步认识到中国地方官员间的晋升竞赛的本质是地方官员在有限注意力前提下针对不同行政任务的注意力分配基础上的多元政绩竞争。对中国地方官员多任务竞逐的经验加以考察并进行类型学建构,可以发现地方官员面临着运动性任务、竞逐性任务、日常性任务以及约束性任务的多目标考核。在此基础上,中国地方官员的政绩竞争呈现出“直通赛”“锦标赛”“资格赛”“淘汰赛”并存的多元政绩竞赛格局。对“多元政绩竞赛”分析框架的“小切口”建构,有助于为进一步认识“地方官员行为与国家治理逻辑”的“大问题”提供新的进路及可能。
  • 陈科霖 谷志军
  • 全文[ PDF 1509941.0 MB ] 2022.1(7):117-128  共有 1066 人次浏览
  • 共存分析与比较政治学研究
  • [摘要]组态比较分析集合定性与定量研究的方法论优势,成为比较政治学研究的重要发展趋势。共存分析作为定性比较分析发展的进阶因果组态分析方法,是解释案例要素组态与结果之间因果结构的重要探索性工具。共存分析以中小样本案例为研究对象,基于集合论与布尔代数理论,关注复杂社会现象的因果关系,运用因果建模定制的优化算法,通过前提条件、因果假设、核心算法和模型检验等环节,分析多元组态因果链条机制和共同原因结构。共存分析应用于比较政治学领域研究,通过维护研究对象一致性和覆盖性的阈值边界,具有超越定性比较分析的较强适用性与解释力。通过对共存分析的评价与引介,可以推动比较政治学的复杂因果机制研究,成为具有解释张力的新范式。
  • 高进 霍丽婷
  • 全文[ PDF 1364877.0 MB ] 2022.1(7):129-141  共有 423 人次浏览
  • 政治学理论建构中的经验、历史与逻辑——对历史政治学发展的一项阶段...
  • [摘要]历史政治学是中国政治学学科主体自觉和方法论反思的结果。在中国政治学方法论多元化以及由此引起的方法论之争的背景下,围绕如何更为有效地理解中国、解释中国,历史政治学逐渐成长为一种具有理论雄心和学科抱负的方法论主张和学术潮流。历史政治学的学科属性决定了其研究起点在于经验,经验的时空属性预置了社会科学理论建构中的“历史研究”路径。对于包括历史政治学在内的政治学理论研究来说,经验-历史基础上的逻辑呈现是社会理论建构的关键。经验、历史与逻辑的关系决定了历史政治学作为批判实证社会科学的研究进路和学术定位,同时也决定了其可能的成就与可能的风险。三年来,历史政治学在政治学概念创制和政治学议题拓展上取得了明显成就,但在实现(历史)政治学理论建构中“批判的自我呈现”一面尚待进一步努力。历史政治学发展中潜藏的风险源自于历史政治学与其经验基础的剥离,所以,从方法论上防范历史对经验的疏离以及逻辑对历史的疏离,重建经验世界的完整性、历史世界的统一性和逻辑世界的自洽性成为历史政治学后续发展的关键。从恢复和重建历史政治学理论建构与其经验基础的方法论通道的角度来说,“古典政治学”和“进程政治学”是历史政治学未来发展中较具理论前景和可操作性的两种路径。
  • 张树平
  • 全文[ PDF 1619022.0 MB ] 2022.1(7):142-155  共有 532 人次浏览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