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列表
-
政治学研究2021年第6期(总第161期)目录
[摘要]目录 “苏联解体、苏共亡党30年”专题 苏共的蜕化变质是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 李慎明(3)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马克思主义和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三大体系”建设 田心铭(2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根本制度、基本制度、重要制度理析 肖贵清 ...
作者:本刊编辑部
-
苏共的蜕化变质是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
[摘要]苏联解体是二十世纪重大的历史事件,其发生根本原因不在于苏联社会主义模式,而是苏共蜕化变质所致,即从赫鲁晓夫集团到戈尔巴乔夫集团,他们逐渐脱离、背离、乃至最终背叛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和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反思和分析这一历史事件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坚持人民至上观、实践真理观,透过现象看本质,把握主要矛盾。苏联解体警示中国共产党在推进国家治理现代...
作者:李慎明
-
马克思主义和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三大体系”建设
[摘要]马克思主义对于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既是指导思想,又是首要资源。要深入研究坚持指导思想和融通学术资源的关系。马克思主义改变了中国哲学社会科学;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对丰富马克思主义做出了贡献。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和第一资源构建“三大体系”,又要继续努力为丰富马克思主义做贡献。
作者:田心铭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根本制度、基本制度、重要制度理析
[摘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根本制度、基本制度、重要制度是支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四梁八柱。根本制度包括根本领导制度、根本政治制度、根本文化制度;基本制度包括基本政治制度、基本经济制度;重要制度包括国家治理各领域各环节的重要制度。根本制度处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的核心地位,基本制度遵循根本制度、制约和影响重要制度,重要制度必须反映根本制度、基本制度的性质,在遵循根...
作者:肖贵清 车宗凯
-
中国共产党政治建设:百年探索·基本经验·思想精髓
[摘要]中国共产党政治建设的百年历史,始终以共产主义理想作为党的政治建设之根本,不断加强党的政治纲领、政治纪律、政治路线、政治领导力建设,形成了坚持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始终如一贯彻党的正确的政治路线、围绕党的中心工作加强党的政治建设、以坚持群众路线夯实党的政治根基、以提高政治判断力保证正确政治方向、以完善党内政治制度强化制度保障等基本经验,是党的建设的宝贵财富...
作者:张乾元 刘甲星
-
中国共产党执政的伦理叙事及其解释力
[摘要]执政是围绕某种意图或价值而运用国家权力的过程,其具有鲜明的伦理活动特质。“党除了工人阶级和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没有自己特殊的利益”构成中共执政伦理的本源性命题。这一本源性命题投射至党所处的不同社会关系中,形成了中共执政伦理的系统结构。党的使命与其执政地位的契合、党的执政行为与责任伦理的契合、党的先锋队性质与党的使命的契合所表达的使命伦理、制度伦理和主体伦理...
作者:程竹汝
-
国家纵向治理体系现代化:结构、过程与功能
[摘要]纵向治理在大国治理现代化中具有特殊的重要意义,“结构-过程-功能”的分析框架可以深入探讨中国国家纵向治理体系现代化的核心问题。从结构角度分析,“结构僵化”是纵向治理体系的结构性问题,塑造“递归结构”是破解结构僵化的可资借鉴的思路;从过程角度分析,纵向治理过程中的“政策梗阻”问题阻碍了治理效能的输出,需要调整“委托-代理”关系,以执行活力畅通国家纵向治理体系的...
作者:张贤明 张力伟
-
治理重心下移的“关系梗阻”及“疏通路径”
[摘要]治理重心向基层下移并非简单地向基层“放权、送物、派人”,而是在科层体制内部,以及科层体系与社会网络之间的系列关系和结构中展开的改革过程。乡镇(街道)政府作为基层政府与市县(区)两级政府之间的纵向层级关系、乡镇(街道)政府作为属地管理主体与县(区)职能部门派驻机构之间的“条块”关系、乡镇(街道)政府作为行政体系的末梢与社区自组织之间的国家与社会的关系,是制约治...
作者:李忠汉
-
从行政管控走向风险治理:中国风险应对体系建设的发展历程与逻辑
[摘要]2019年底暴发的新冠肺炎疫情,再次让中国公众感受到了风险社会的洗礼与挑战。如何有效地建设国家风险治理体系,提升风险治理能力,从而构建一个高效能的风险应对体系,已经成为当代中国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任务。结合西方风险社会和风险治理的相关理论,本文回顾了中国风险应对体系建设先后经历的行政管控、风险管理、应急管理、应急治理和风险治理五个阶段,对每个阶...
作者:刘鹏
-
中心主义国家现代化的历史逻辑——以近代中国社会中心力量转换为中心的考察
[摘要]在中国这个超大型的国家和社会中,从古至今都存在一种居于中心地位、对整个国家和社会发展起到引领和主导作用的社会中心力量。作为中心主体,它通过对中心理念、中心制度和中心过程的形塑,构建了一种中心主义的国家形态,也因之成为中国这个中心主义国家的现代化的根本动力机制。晚清之际,在士大夫分化蜕变后,近代军队以其现代性和组织性暂时充当了过渡时期的社会中心力量,实现了社会...
作者:王续添 辛松峰
-
当代中国技术政治学的两个关键时刻
[摘要]近十年来,“技术”从人类文明史舞台的幕布背景走到舞台中央,成为当代世界的关键词之一。技术政治学是考察当代世界变局的一个新兴视角。自五四运动以降,“赛先生”(科学)成为中华文明在现代境况下自我展开的核心关键词之一,然而,技术却仍然长时期退隐在时代舞台的幕布中。“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与“人类命运共同体”,实质性地构成了当代中国技术政治学的两个关键时刻:在这两个...
作者:吴冠军
-
技术革命驱动政党转型发展:历史逻辑与当代演绎
[摘要]从18世纪至20世纪,人类社会先后发生了三次技术革命、三次工业革命;同时,以英美为代表的西方政党先后经历了三次政党转型发展,即从近代权贵党到近代资产阶级政党,再到现代大众型政党,再到战后全方位党。其中的时空契合与内在关系表明:每一次技术革命都会导致相应的产业革命、政党政治变革与政党转型发展,技术革命是推动政党政治变革与政党转型发展的源动力与“最高意义上的革命...
作者:刘红凛
-
市场、权力与腐败——兼评长期流行的“市场自发治腐论”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传统的治理腐败理论日益受到诸如寻租腐败论、现代化腐败论等西方腐败理论的挑战。从自由主义角度来看,腐败不是自由市场的产物,而是管制的产物,是权力导致腐败。自由主义的治腐论走向“市场自发治腐论”,其思维方法和政策逻辑存在诸多缺陷,将权力与腐败的复杂关系简单化,否认人类思维的至上性与非至上性统一,否认社会秩序的自在性和自为性统一,否认人类治理腐败...
作者:王传利
-
政治制度评价的方法论
[摘要]政治制度评价是一个重大问题,必须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原则。政治制度的奥秘不在虚幻的表象之上,而是隐匿于现实的物质生产关系之中;政治制度不是既成不变的僵化物,而是处于永恒的变动之中;政治制度是在一个国家历史传承、文化传统、经济社会发展基础上内生演化的结果,制度评价应当站稳本国立场。评判一个政治制度是不是个好制度,实践是最终的裁判者。实践标准具体体现为生产力标准、人...
作者:陈曙光 蒋永发
-
新中国政治学会的筹备历程
[摘要]从1949年到1980年跨度长达31年的时间里,新中国政治学会并不是空白,中国政治学会不必也不能接续到民国时期的同名团体,新中国政治学会有自己的起点。
作者:张永
-
《政治学研究》2021年总目录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