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期刊列表

标题: 作者:   关键词:    
  • 政治学研究2021年第5期(总第160期)目录
  • [摘要]目录“苏联解体、苏共亡党30年”专题政治蜕变、制度崩溃与国家分裂——苏共败亡30周年 张树华(3)戈尔巴乔夫时期苏联历史虚无主义的表现、实质及危害 汪亭友(16)苏联解体30年:极端民族主义的滋生、演化与后果 程春华(28)学习贯彻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的新使命、新挑战与应对挑战的新举措 薄贵利 刘国福(41)学科建设方法论自觉与学科主体性建构——再论中国政治思想史研究 杨阳(52)比较政治“学”? ——学术史与学科性的反思 汪卫华(63)公共政策条块差异与公共服务政策的扩散 吕芳(77)政府职责体系构建中的权责清单制度:结构、过程与机制 赵志远(89)马克思主义政治学马克思主义政治道德的学理透析与逻辑解读 王岩 李义(99)中国政治思想史章太炎的法家观及其政治思想的法家因素 宋洪兵(109)西方政治思想史西方现代民主话语的生成及固化 刘训练(119)近代西方“文明等级论”的基本特征与话语实践——兼论其对于中国的影响 王锐(134)政治传播论政治传播对制度权威的建构 荆学民(144)
  • 本刊编辑部
  • 全文[ PDF 248015.0 MB ] 2021.5(6):1-2  共有 2082 人次浏览
  • 政治蜕变、制度崩溃与国家分裂——苏共败亡30周年
  • [摘要]2021年正值苏联解体30年。苏联与苏共命运密不可分。苏联是布尔什维克党领导社会主义革命的产物;苏共是苏联大厦的政治支柱,是苏联社会主义政治体系的根本与核心。苏共后期思想变质和组织蜕变,党内高层放弃思想信仰、否定历史,追捧西式“自由民主”,鼓吹“民主化”“公开性”是导致苏共败亡、制度崩溃与国家分裂的重要原因。分析研究苏共败亡的原因与教训对大党大国治乱兴衰具有重要警示意义。
  • 张树华
  • 全文[ PDF 1792364.0 MB ] 2021.5(6):3-15  共有 1432 人次浏览
  • 戈尔巴乔夫时期苏联历史虚无主义的表现、实质及危害
  • [摘要]苏联亡党亡国的原因和教训十分复杂,其中历史虚无主义泛滥无疑是一个重要方面。戈尔巴乔夫时期的历史虚无主义以“公开性”为突破口,以否定列宁、斯大林等苏共领袖为切入点,以偏概全,混淆是非,全面否定苏共与苏联的历史,全面否定苏军的历史,结果把苏联共产党、人民以及军队的思想搞乱了,为敌对势力趁乱瓦解苏军、苏共和苏联,提供了可乘之机,教训极其深刻。
  • 汪亭友
  • 全文[ PDF 1720085.0 MB ] 2021.5(6):16-27  共有 1319 人次浏览
  • 苏联解体30年:极端民族主义的滋生、演化与后果
  • [摘要]苏联后期极端民族主义组织喷涌而出、运动风起云涌、冲突此起彼伏,呈现出组织性与协调性、利己性与排他性、工具性与建构性等特征,其来源主要包括极端民族主义传统、思想与政治“休克疗法”、民族治理失误、地方分离力量增强、族裔认同解构国家认同等。苏联解体30年来,极端民族主义继续演化为民族分离主义、泛民族主义运动,造成领土争夺型、族群矛盾型、地缘与民族混合型等民族冲突,其演化呈现出形态差异性、方式交织性、结果分化性等特征,其来源主要包括族裔民族主义发酵、民主化扭曲转型、族裔精英说服与民族动员等。极端民族主义通过扰乱苏联精神支柱、破坏维稳防护网、联合其他力量祸乱等方式,造成苏联解体的悲剧性后果,更在后苏联地区导致领土纷争、生灵涂炭、民不聊生、流离失所、经济衰退、国力衰落等灾难性后果。
  • 程春华
  • 全文[ PDF 1633781.0 MB ] 2021.5(6):28-40  共有 1218 人次浏览
  • 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的新使命、新挑战与应对挑战的新举措
  • [摘要]进入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的新使命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所履行的新使命本身就是一项巨大挑战。此外,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以及美国对我国科技和人才的围堵打压,都对人才强国战略构成了新的挑战。为了履行新使命和积极有效地应对新挑战,必须加快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制度体系,其中包括加快构建培养造就杰出人才的制度体系、加快构建引进凝聚外国高端人才的制度体系、加快构建充分发挥各级各类人才作用的制度体系。这些都是积极有效应对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新挑战的最重要的新举措。
  • 薄贵利 刘国福
  • 全文[ PDF 1361994.0 MB ] 2021.5(6):41-51  共有 1007 人次浏览
  • 方法论自觉与学科主体性建构——再论中国政治思想史研究
  • [摘要]学科复建之初,对哲学史和一般思想史的借鉴,使中国政治思想史研究在叙事内容和议程设置等方面呈现政治学学科属性弱化的特点。矫正研究视角、聚焦政治性议题,是中国政治思想史研究凸显其学科主体性和成果辨识度的主要途径。用政治学术语解读传统概念,避免概念复古主义,遵守概念界定规则,运用现代概念工具,是建立中国政治思想史学科规范、在学科内以主观互证实现知识优化和不断积累的前提。政治思想史研究的首要任务是准确揭示思想家的问题意识及其成因,这需要研究者首先形成自己的问题意识。专业素养和价值观决定研究者问题意识的质量,历史感、洞察力和现代价值观,是中国政治思想史研究者应具备的职业素质。
  • 杨阳
  • 全文[ PDF 1486094.0 MB ] 2021.5(6):52-62  共有 1019 人次浏览
  • 比较政治“学”?——学术史与学科性的反思
  • [摘要]作为美国政治学发展特定进程中形成的、以“外国政治”为研究对象的“学问”,比较政治研究并非一个相对独立的“学科”。本文通过考察美国比较政治研究的“演生史”以及中国政治学科重建以来对“比较政治学”的引进过程,从学问、学科、科学三重意义上,讨论了19世纪末现代政治学逐步成型以来,美国的比较政治研究从“比较政府”到“比较政治”、从“科学自觉”基础上的“学科自觉”到“方法自觉”的发展历程、知识特性与经验教训,力图澄清比较政治研究的若干模糊认识;同时对照美国比较政治“学科化”的经验教训,探讨中国比较政治研究的改善空间与当前任务,即从“学科自觉”迈向“话语自觉”与“知识自觉”。
  • 汪卫华
  • 全文[ PDF 1796634.0 MB ] 2021.5(6):63-76  共有 1371 人次浏览
  • 条块差异与公共服务政策的扩散
  • [摘要]政策扩散是公共政策研究的重要议题之一。政府间关系影响政策扩散,然而,我们需要突破地方政府整体性的视角,深入探究政府的内部结构。对2014—2020年间“城市书房”政策扩散的案例分析表明,政策类型是讨论政策扩散的前置性条件,政策扩散的空间效果差异源于政府内部的条块互动与条条互动之间的差异。公共服务类政策区别于经济类政策,条块之间与条条之间在事权认可、财政资源、激励考核机制上存在明显差异,而这些差异导致政策扩散的空间效果不同。条块互动影响地方政府职能部门的财政资源、激励考核,从而影响政策扩散的范围,促进“传染性扩散”,表现为“向邻学习”;条条互动影响地方政府职能部门的事权认可,从而影响政策扩散的层级,促进“迁移性扩散”,表现为“向强学习”。
  • 吕芳
  • 全文[ PDF 1446917.0 MB ] 2021.5(6):77-88  共有 1120 人次浏览
  • 政府职责体系构建中的权责清单制度:结构、过程与机制
  • [摘要]中国纵向政府间关系的调整,是贯穿行政体制改革过程的核心问题之一。剖析政府结构与其运行过程的互动机制可以发现,共生理论能够较好地解释在权力的“集中-分散”框架下“职责同构”得以维持较强生命力的问题。随着纵向政府间关系的调整思路由权力集中、分散向“确权”转变,以及“职责同构”的“重构”,需要瓦解旧的共生关系、逐步建立新的平衡,从而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政府职责体系。作为政府职责体系构建过程中重要的创新性制度安排,权责清单制度通过反馈、巩固和调配三个核心机制发挥其制度性功能,正在实现以机制调整带动结构优化这一目标。通过改革不断完善其核心机制,为其作用发挥创造有利条件,将是下一阶段完善权责清单制度的落脚点和重要任务。
  • 赵志远
  • 全文[ PDF 1280472.0 MB ] 2021.5(6):89-98  共有 605 人次浏览
  • 马克思主义政治道德的学理透析与逻辑解读
  • [摘要]政治道德作为政治哲学的重要范畴一直被学界所关注。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视界中,作为观念上层建筑或社会意识形式的政治道德,不是抽象的价值理念,而是存在于一定社会的经济、政治和社会关系之中,呈现出鲜明的阶级性。立足于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世界观,对人的本质的深入解读是我们把握政治道德的逻辑起点。作为社会关系基石的生产关系构成了政治道德的物质基础,实现了政治道德理想性与现实性的统一;建立在社会存在基础之上的观念上层建筑使政治道德呈现出价值理性的鲜明特质,兼具科学认知、价值批判与理想追求的功能,从而使政治道德秉持政治正义的价值旨归。伴随着社会经济、政治制度的演进,政治道德也必然实现历史形态的转化,从而实现政治道德理想性与现实性、批判性与建设性、历史性与进步性的统一,为政治实践的正当性指明方向。
  • 王岩 李义
  • 全文[ PDF 1207067.0 MB ] 2021.5(6):99-108  共有 483 人次浏览
  • 章太炎的法家观及其政治思想的法家因素
  • [摘要]章太炎的法家观呈现出显著的现代性特质。他认为,法家虽然严酷,但临事有效,能够利民。章氏赞赏法家的“法治”精神、公正价值、崇实品格;但批判法家的国家主义倾向。章氏一方面为法家正名,另一方面又对其进行理论改造,为法家学说再生于现代社会提供了一个独特的理论面向。他将庄子的个体自由以及儒家的伦理修养注入法家的“法治”观念,使法治与个体权利相得益彰。章氏政治思想复杂多元,蕴涵法家因素,但并非“新法家”。他反对西式代议制,强调中国历史与现实的特殊性,但接受分权思想与民权观念。政治崇实、通史致用、法治精神、抑制豪强、痛恨贪腐、关切善政,构成了章氏政治思想与法家观念之间的内在联系。法家的理论困境,一定程度上也构成了章氏的理论困境,依靠强人政治来解决现实问题并实现法治理想成为一种必然宿命。
  • 宋洪兵
  • 全文[ PDF 1443619.0 MB ] 2021.5(6):109-118  共有 518 人次浏览
  • 西方现代民主话语的生成及固化
  • [摘要]代表制民主是西方现代政治的典型形态,从古代民主到现代民主,其间经历了非常复杂的过程。在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美国独立战争和法国大革命中,民主在制度与观念两个方面都发生了重大的变革和创新,共同推动了西方现代民主话语的形成。代表与民主、宪制与民主的组合,各有其政治背景和历史意义,但代表、选举远未穷尽民主的想象,立宪主义、自由主义也不是民主的旨归。当代西方民主政治的危机与困境在很大程度上要归咎于其民主话语的固化,未来的民主必须突破现有的西方民主话语模式。
  • 刘训练
  • 全文[ PDF 1999193.0 MB ] 2021.5(6):119-133  共有 613 人次浏览
  • 近代西方“文明等级论”的基本特征与话语实践——兼论其对于中国的影...
  • [摘要]近代以来西方列强的殖民扩张活动,除了运用军事与经济的手段,还高度依赖意识形态的宣传。在这其中,“文明等级论”就是常被使用的一种话语。它强调西方国家是“文明国家”,同时将其他国家与地区按照“半文明”与“不文明”进行划分,进而宣称这些国家和地区要想臻于文明之境,必须心安理得地接受西方国家的殖民。这一说辞旨在文饰、美化西方列强的殖民活动,同时让被殖民地区俯首帖耳。“文明等级论”对近代中国也产生了颇为明显的影响,让不少人产生一种高度扭曲的世界认知,严重妨碍中国人正确认识与分析中外形势。
  • 王锐
  • 全文[ PDF 1448173.0 MB ] 2021.5(6):134-143  共有 556 人次浏览
  • 论政治传播对制度权威的建构
  • [摘要]政治传播对制度权威的建构,是指政治传播致力于使一种以抽象的、拟制的制度为对象的认同关系得以实现。政治传播对制度权威建构的路径可区分为三个层次:一是在制度层次对民主与法治制度性质的建构,包括对执政者经由民主程序与规则而产生的事实传播、民主与法治价值的建构与传播、程序正义之制度观念的生成;二是在执政者层次对制度有效性的建构,包括对执政者治理有效经验的传播、对制度有效性及其价值的建构与传播、对制度的现实合理性之重要性的信念的生成;三是在共同体层次对制度公共性价值的建构,包括民族信念的生成、以民族为凝聚力量对制度公共性的建构、关于“执政者是民族的代表”的定位与传播。该理论模型经过以中国共产党为领导的制度权威建构的经验检验,具有引领意义。
  • 荆学民
  • 全文[ PDF 1478156.0 MB ] 2021.5(6):144-154  共有 565 人次浏览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