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期刊列表

标题: 作者:   关键词:    
  • 政治学研究2021年第4期(总第159期)目录
  • [摘要]学习贯彻“七一”讲话精神全过程人民民主:具有显著制度优势的高质量民主 樊鹏(3)全过程人民民主:新时代人民民主的新形态 张君 (11)全过程人民民主的传统思想渊源 刘九勇 (18)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比较视野中的百年政党:历史演进、类型特征与兴衰关键 周淑真、孙润南 (27)使命型政党:新型政党理论分析范式创新与发展之道 唐亚林 (38)权威性沟通及其变革——中国共产党百年政治传播制度变迁研究 苏颖、于淑婧 (50)学习贯彻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保障与孵化公民基本生存与发展权利——我国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历程、逻辑与未来 尚虎平 (64)党的建设当代中国政党领导体制的形成与发展 彭斌、周光辉 (75)中国特色党政关系建构的制度逻辑 盛明科、蔡振华 (88)干部容错纠错机制的合理适用及其优化:理论维度与实践路径、郭剑鸣、肖颖映、张晓瑶 (99)政治制度完善党和国家监督体系的创举——国家监察体制改革的回溯与展望 徐小庆 (113)治理现代化风险社会的第三种治理形态——“转换态”的存在方式与政府应对 刘一弘高小平 (122)危机情境中的人群“圈层阻隔”现象及形成逻辑——基于重大传染病事件的考察 文宏 (134)数字时代的国家治理现代化:理论逻辑、现实向度与中国方案 尹振涛、徐秀军 (143)《政治学研究》2022年选题方向 (10)
  • 本刊编辑部
  • 全文[ PDF 0.0 MB ] 2021.4(6):1-2  共有 1143 人次浏览
  • 全过程人民民主:具有显著制度优势的高质量民主
  • [摘要]全过程人民民主是对我国人民当家作主民主政治制度体系本质特征的概括,是对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探索实现人民民主丰富实践形式的政治智慧和成功经验的总结,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区别于形形色色的西方式民主的显著标志。相比较于西方民主,全过程人民民主是具有显著制度优势的高质量民主,主要体现在:全过程人民民主具有丰富的内涵和完整的实践体系,是能够有效维护人民广泛真实权利的民主;是有利于巩固和发展国家治理能力的民主;是旨在构建全社会最大公约数、有利于更好维护发展共识的民主;也是追求社会和谐稳定与社会活力相统一的民主。
  • 樊鹏
  • 全文[ PDF 1166524.0 MB ] 2021.4(6):3-10  共有 953 人次浏览
  • 全过程人民民主:新时代人民民主的新形态
  • [摘要]全过程人民民主是新时代背景下人民民主的最新形态。全过程人民民主首先是人民民主,致力于支持和确保人民当家作主。全过程人民民主内含着权力和权利两条基本线索,人民群众既可以在政治生活中参与行使国家权力,也能够在基层社会事务中实现充分的自我管理。在此过程中,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发挥着全过程人民民主主渠道的重要作用。公共政策过程的民主化是我国形成和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的主要着力点,也是取得成果最为丰硕的领域之一,保证了人民群众在各项重大决策的出台过程中享有全链条参与的民主权利。
  • 张君
  • 全文[ PDF 932618.0 MB ] 2021.4(6):11-17  共有 1061 人次浏览
  • 全过程人民民主的传统思想渊源
  • [摘要]全过程人民民主既是现代中国政治理论的最新总结,也是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的传统渊源,不在于具体的民主机制、过程等在古代政治思想或制度实践中有无直接体现,而在于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独特的政治思维和观念在传统思想中有明确渊源。从“天下”政治观到“人民”政治观,从民本思想到人民民主,从贤能政治到党的领导,中国政治文明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继承传统政治文化的优秀基因,克服传统政治的内在困境,开创了以人民根本利益为最高权威来源的责任政治新形态,使由人民利益所界定的责任机制贯彻到国家公共事务治理的各领域、各层次、各环节之中,形成了全过程的人民民主。
  • 刘九勇
  • 全文[ PDF 1266525.0 MB ] 2021.4(6):18-26  共有 839 人次浏览
  • 比较视野中的百年政党:历史演进、类型特征与兴衰关键
  • [摘要]当代世界政治是政党政治。在庆祝中国共产党百年诞辰之际,从比较视野中研究当代世界的百年政党,考察百年政党的历史演进,从政治光谱和政党与政权的关系看百年政党的主要类型,分析百年政党的现状,从意识形态与思想主张、组织结构体系与政党纪律、社会基础与社会资源、执政或参政行为能力等方面把握百年大党的兴衰逻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创新价值。
  • 周淑真、孙润南
  • 全文[ PDF 1400024.0 MB ] 2021.4(6):28-37  共有 752 人次浏览
  • 使命型政党:新型政党理论分析范式创新与发展之道
  • [摘要]坚持党的领导,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建设与改革的最宝贵经验。现代西方经典政党理论关于政党只是国家与社会“连接中介”的认知并不准确,不能有效解释中国共产党这种马克思主义政党,而且,现代西方国家的主要政党亦深嵌于国家高层政治之中。要突破政党理论研究的困境,就必须进行政党理论分析范式创新。通过基于政党功能类型的政党性质光谱的重构,从理论假设、理论基础、关系结构、组织原则、角色地位、使命责任、政治形态、发展道路等综合维度,可以将中外现代政党的主要类型分为竞争型政党与使命型政党。新型政党理论分析范式基于政党性质、功能与使命“三位一体”考察,分为基于选票本位观的竞争型政党和基于人民本位观的使命型政党两大范式。推进使命型政党的有效发展之道,在于不断强化党员、党的干部、党的组织和党的中央领导集团这四大支柱,在伟大斗争中锻炼自己,走出一条“良心+良制+良治”的人类社会现代化发展新路。
  • 唐亚林
  • 全文[ PDF 2047418.0 MB ] 2021.4(6):38-49  共有 812 人次浏览
  • 权威性沟通及其变革——中国共产党百年政治传播制度变迁研究
  • [摘要]本文通过对中国共产党建党百年历史进程中政治传播制度变迁的梳理,探讨中国政治传播实现政党沟通需求的动态过程。中国政治传播呈现出“权威性沟通”模式的基本特点,这一特点决定了中国政治传播的制度起点,并由于路径依赖使后续的制度变迁形成独特的发展路径。同时,伴随社会与政治的发展进程,中国政治传播通过制度变革回应了多元社会与现代制度权威建构的新需求。在制度变迁过程中,“权威性沟通”模式出现三种变体:其一是一元化沟通模式,该模式以意识形态权威为其观念支撑,以归口管理体制、组织通道为制度表征;其二是混合型沟通模式,该模式以民主权威为观念支撑,表现为政治传播系统中新闻发布与民意回应等制度的设置;其三是整合型沟通模式,该模式以现代制度权威为其观念支撑,体现在十八大以来的制度化建设与职能整合改革中。以上制度变迁反映了中国政治传播的“权威性沟通”模式在不断吸收“表达性沟通”模式的优秀经验的同时,亦在创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经验。
  • 苏颖、于淑婧
  • 全文[ PDF 1976800.0 MB ] 2021.4(6):50-63  共有 550 人次浏览
  • 保障与孵化公民基本生存与发展权利——我国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历程...
  • [摘要]新中国一成立就将保障公民基本生存与发展权利的工作纳入了政策保障范畴,开辟了基础教育、卫生、就业、残疾人保障等各类专门事业来分项保障公民权利,但分项模式造成了不同类事业之间的割裂性,降低了保障效率。2001年我国物质积累达到一定程度后,国家开始将传统的保障政策向更为科学的长效机制转变,在我国历史上第一次推出了平台化、集约化、系统化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政策。这项彰显中国“权利保障”特色的事业将社会主义本质落实到每一位公民身上,以“行动的权利”来实现并孵化社会主义公民多向度的基本权利。未来需要在把握规律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我国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事业。
  • 尚虎平
  • 全文[ PDF 1603645.0 MB ] 2021.4(6):64-74  共有 442 人次浏览
  • 当代中国政党领导体制的形成与发展
  • [摘要]中国的领导体制是中国国家治理体系的中枢,也是决定国家治理能力尤其是领导力的核心要素。当代中国政党领导体制是在长期革命的历史中形成的,它从根本上解决了近代中国面临的生存危机和权威危机,实现了政治权威的创造性重建。中国政党领导体制以新型政党制度作为制度基础,由中国共产党掌握国家领导权,在领导原则上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在领导结构上确立了党、政、军、群、法之间的结构体系,在领导权运行机制上采用民主集中制,在领导方法上实行群众路线。改革开放以后,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政党领导体制改革的重点是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推进领导科学化、民主化和法治化。中国政党领导体制不是所谓的威权体制,那些将其界定为威权体制的观点都未能准确地、科学地描述和分析中国的领导体制。通过政党领导体制,中国实现了从近代“中国之乱”到当代“中国之治”的转变,维护了国家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促进了人权事业的发展,形成了中国式的现代化新道路。
  • 彭斌、周光辉
  • 全文[ PDF 1653560.0 MB ] 2021.4(6):75-87  共有 530 人次浏览
  • 中国特色党政关系建构的制度逻辑
  • [摘要]在政党建设、国家治理、社会发展一体推进的逻辑进路中,党政关系作为国家治理体系的核心结构,历经初步探索、框架建构、横向整合、体系深化等发展阶段。在实践变迁中,党政关系呈现出多元机制有机联动的制度机理,具体表现为治理现代化的战略导向、党政职能分工的组织逻辑、党政治理法治化的过程特征、党的领导和执政能力提升的目标依归。在新时代背景下,要从党的领导制度建设、政治文化体系整合、党政治理结构创新等方面,推动党政关系制度体系的现代化发展。
  • 盛明科、蔡振华
  • 全文[ PDF 10236827.0 MB ] 2021.4(6):88-98  共有 553 人次浏览
  • 干部容错纠错机制的合理适用及其优化:理论维度与实践路径
  • [摘要]干部容错纠错机制已成为促进干部担当、创新的重要保护与救济机制,但在试点实践中,干部主动申请或党政机关主动适用容错免责机制仍面临不少困境。本文通过对容错纠错机制适用中政府组织、干部个体和公众三方行为偏好互动影响的机理分析,发现容错纠错机制实施过程存在较大的梗阻张力。由于相关各方对容错纠错所持的心理价值、利益选择和面临的不利威胁各不相同,容错纠错机制实施中出现了干部申请动力“偏软”、管理机关问责压力“偏硬”和免责救济途径“偏虚”等问题。进一步的案例剖析表明,干部容错纠错机制本身的优化并不能化解机制的短板,只有从法理、治理和情理三个维度,不断调适各相关方在机制适用中的行为偏好,实现机制文本优化与机制适用环境的耦合,才能提高机制的适用效能。
  • 郭剑鸣、肖颖映、张晓瑶
  • 全文[ PDF 2281748.0 MB ] 2021.4(6):99-112  共有 471 人次浏览
  • 完善党和国家监督体系的创举——国家监察体制改革的回溯与展望
  • [摘要]监督权是法治国家政治框架中的支柱性权力。纵观世界各国,由于文化传统、政治制度、权力架构等结构性要素的显著差异,监督权的政治属性、价值取向及其在国家权力架构中的定位和作用不尽相同。在党的十八大以来全面从严治党时代背景下动议和推开的国家监察体制改革,作为完善党和国家监督体系的一大创举,经过理论的涤荡和实践的检验正逐步释放出期待中的治理效能,以纪委监委专责监督为主干的监督体系已经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标志性构成。因此,有必要对国家监察体制改革进行较为系统的回溯,全面客观评估改革所取得的成效、蕴含的价值以及面临的掣肘,有针对性提出优化改革的路径方案,进而为更深层次、更加彻底、更高质量的改革奠定理论基础。
  • 徐小庆
  • 全文[ PDF 1328210.0 MB ] 2021.4(6):113-121  共有 489 人次浏览
  • 风险社会的第三种治理形态——“转换态”的存在方式与政府应对
  • [摘要]风险社会意味着风险已渗透到社会的各个角落,这表明人类所面临的危险不再以孤立事态、固化形态、单一状态出现。在政府和社会对危机注意力达到峰值之前,风险所蕴含的能量酝酿已久并蓄势待发,而标志性突发事件发生以后,风险的能量也不会快速转化,这就在常态与应急态之间出现了第三种模糊形态——可称之为“转换态”。相对于以规则为基础的常态和以问题为导向的应急态,转换态的本质体现了现代治理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对转换态的治理,既区别于常态中的平常心“治未病”方法,也不同于应急态中的集中精力“下猛药”方法,而需要兼用这两种方法之所长,统筹发展与安全,针对转换态的特殊机理,科学规制,综合施策,将中国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能力。
  • 刘一弘、高小平
  • 全文[ PDF 1788297.0 MB ] 2021.4(6):122-133  共有 493 人次浏览
  • 危机情境中的人群“圈层阻隔”现象及形成逻辑——基于重大传染病事件...
  • [摘要]面对非传统安全威胁,人群之间会受自我保护和利益分化驱使,做出“不要发生在我身边”的人群排斥行为,这一定程度上会扰乱社会秩序和危害公共安全,本文将其概括为“圈层阻隔”现象。“圈层阻隔”是指个体处于包括非传统安全事件在内的危机情境当中,个体围绕自身利益的自保行为,个体依据信任程度,动态地划分彼此相互排斥的人群圈层。“圈层阻隔”的形成是危机情境威胁自身安全情况下,个体打破传统的秩序格局对常态人群关系的重新调整。“圈层阻隔”现象的研究,丰富了非传统安全管理在社会属性上的阐释,强化了围绕危机情境中的“人”而进行的沟通管理活动,对危机管理在个体安全与社会秩序角度的阐释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 文宏
  • 全文[ PDF 1374171.0 MB ] 2021.4(6):134-142  共有 480 人次浏览
  • 数字时代的国家治理现代化:理论逻辑、现实向度与中国方案
  • [摘要]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战略部署。在数字时代,国家治理不但需要主动适应数字技术的新诉求而实行内涵式变革,而且应该借助数字技术全面提升其现代化水平。在现实向度上,既需要通过“治理好”数字技术规避资本无序扩张、侵犯数据隐私、网络攻击等风险隐患,也需要通过“利用好”数字技术推进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能力、依法治国能力、行政管理能力、经济治理能力、社会治理能力等国家治理主要领域的现代化。在此基础上,中国应进一步按照自己的逻辑语境和评判标准设计数字技术与国家治理两者之间全面融合的方案,以多元协同推进国家治理共治化,以高效精准推进国家治理科学化,以信息透明推进国家治理廉洁化。
  • 尹振涛、徐秀军
  • 全文[ PDF 1681946.0 MB ] 2021.4(6):143-154  共有 559 人次浏览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