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期刊列表

标题: 作者:   关键词:    
  • 政治学研究2021年第1期(总第156期)目录
  • [摘要]庆祝中国政治学会成立40周年继往开来,砥砺前行,为实现新时代伟大历史任务作贡献——在庆祝中国政治学会成立4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李慎明(3)新型政党制度是“中国之治”的重要政治保障 政武经(9)新时代中国政治学的发展中国政治学自主自强是大势所趋 张树华(12)百年变局与中国政治学的新征程 朱云汉(18)政治学本土化,时也,势也! 王绍光(27)强化中国政治学研究的主体性 徐勇(32)历史政治学的知识主体性及其社会科学意涵 杨光斌(36)学科体系建设新政治学学科建设的时代背景与路径选择 卢春龙(42)百年来中国政治学史研究:文献与问题 王向民(51)基层治理现代城市化的“反向运动”与基层治理的中国逻辑——基于上海创新社会治理实践的理论思考 李锦峰、俞祖成(66)行政权集中化配置与基层治理转型困境——以县域“多中心工作”模式为分析基础 仇叶(78)政府治理科层制、整体性治理与地方政府治理模式变革 陈丽君、童雪明(90)数据赋能:数字政府治理的运作机理与创新路径 沈费伟、诸靖文(104)学术前沿中国的人口国民化研究 周平(116)中国省级人大常委会的职能变迁:路径与模式 何俊志(130)新时代地方干部担当作为激励机制分析 段哲哲、陈家喜(139)综述四十年风雨华章,新时代再著新篇——庆祝中国政治学会成立40周年暨新时代中国政治学发展学术研讨会综述 唐磊(151)
  • 本刊编辑部
  • 全文[ PDF 0.0 MB ] 2021.1(6):1-2  共有 3574 人次浏览
  • 继往开来,砥砺前行,为实现新时代伟大历史任务作贡献——在庆祝中国...
  • [摘要]40多年前,邓小平同志在党的理论工作务虚会上指出:“政治学、法学、社会学以及世界政治的研究,我们过去多年忽视了,现在也需要赶快补课”。为贯彻邓小平同志关于“补课”的指示,经过半年多的紧张筹备工作,中国政治学会于1980年12月在北京正式成立。弹指一挥40年。如今,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正确的领导下,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即将如期实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新征程即将顺利开启之际,全国政治学界的老中青专家学者欢聚一堂,共同庆祝中国政治学会成立40周年,这对于我国政治学界及时总结经验、充分凝聚共识,更好地做好学会下一步的工作,很有必要、也很有意义。
  • 李慎明
  • 全文[ PDF 979765.0 MB ] 2021.1(6):3-8  共有 833 人次浏览
  • 新型政党制度是“中国之治”的重要政治保障
  • [摘要]一、中国政治发展道路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坚强政治保障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是实现“中国之治”的重要保障三、加强参政党自身建设进一步完善新型政党制度
  • 政武经
  • 全文[ PDF 419012.0 MB ] 2021.1(6):9-11  共有 1303 人次浏览
  • 中国政治学自主自强是大势所趋
  • [摘要]社会科学是一个国家发展状况的理论反映和知识结晶。改革开放40多年来,与经济强劲发展和综合实力相比,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在世界上的地位和影响还有很大差距。习近平总书记在“5·17”重要讲话中指出,目前哲学社会科学发展还存在着八个方面的不足和短板,提出要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体系。进入新时代,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伟业,我们迫切需要用符合中国实际的知识话语和学术逻辑去解释中国国家的发展现实,发展中国学术,弘扬中国理论,传播中国思想,构建中国的、也是世界的哲学社会科学体系。
  • 张树华
  • 全文[ PDF 880787.0 MB ] 2021.1(6):12-17  共有 1001 人次浏览
  • 百年变局与中国政治学的新征程
  • [摘要]一、政治学的新征程二、迎接历史巨变时代三、美国主流政治学的局限性四、误入歧途的社会科学方法论五、踏上新征程的必备座右铭
  • 朱云汉
  • 全文[ PDF 1359792.0 MB ] 2021.1(6):18-26  共有 1066 人次浏览
  • 政治学本土化,时也,势也!
  • [摘要]政治学本土化任重道远,这个话题对我而言,可以说是老生常谈。为什么叫老生常谈?首先,我自己已不再年轻,过了耳顺之年,算是“老生”;其次,在过去二十年,我不时触及这个话题,可谓“常谈”。……以上只是过去十年来我在尝试政治学本土化方面一些粗浅的心得。如果深入、系统地进一步发掘的话,中国完全有可能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政治哲学、民主理论、政策形成理论、决策过程理论。当然,中国与西方在治国理政方面还有其他很多不一样的地方,值得大家一起探索,把政治学本土化一步步向前推进。在这方面,我们有必要向我们的美国同行学习,因为他们非常勇于而且也比较善于把本国独特的东西,提升至一般的、甚至普世的高度,加以理论化。而我们有些学者则往往比较谦卑,遇到我们与人家不一样的地方,往往以为它们不值一提,无需理论化,甚至自觉形秽、自叹不如。其实,作为有长达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作为占人类五分之一的人口大国,我们治国理政的经验比美国的经验更具普适性,非常值得认真地进行理论总结。在本土化的道路上,我们要让自己的眼光更敏锐,在比较中看到自己的独特,看到自己的优势,将我们的政治学提升到更高的水平。
  • 王绍光
  • 全文[ PDF 693738.0 MB ] 2021.1(6):27-31  共有 1062 人次浏览
  • 强化中国政治学研究的主体性
  • [摘要]马克思在谈到农民阶级的自在性和自为性时,提出了一个重要的命题:“他们不能代表自己,一定要别人来代表他们。”当被别人来代表时,便意味着主体性的缺失。主体性要通过表达反映出来。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是一种思想的表达,表达者的主体性具有重要地位。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的哲学社会科学有没有中国特色,归根到底要看有没有主体性、原创性。”要构建中国特色政治学,必须强化政治学研究的主体性。一、以正本清源强化政治学的主体性二、以原始创新强化政治学的主体性三、以内在标准强化政治学的主体性
  • 徐勇
  • 全文[ PDF 518100.0 MB ] 2021.1(6):32-35  共有 801 人次浏览
  • 历史政治学的知识主体性及其社会科学意涵
  • [摘要]知识主体性是中国社会科学的一个重要命题,这是基于世界政治的基本经验教训而言。政治学乃至整个社会科学都是关于国家发展道路、国家组织方式和国家公共政策的学问,不可以“无问西东”。然而,二战后很多发展中国家因没有自己的知识体系而“无问西东”,盲从“主流理论”“好制度”和“好政策”,有些国家几乎没有制定过好的公共政策,有些国家则误入歧途而难以自拔。这是因为,理论-制度-政策的适用性都是就社会条件而言的,而知识主体性就是要建立符合自己社会条件的社会科学。因此,建立中国特色政治学学术体系,首先要解决政治学的知识主体性问题。
  • 杨光斌
  • 全文[ PDF 800641.0 MB ] 2021.1(6):36-41  共有 629 人次浏览
  • 新政治学学科建设的时代背景与路径选择
  • [摘要]目前,新政治学学科的建设刻不容缓,本文系统论述了其两大时代背景:第四次工业革命与中国走向世界舞台中心的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强调了新政治学学科建设需要紧扣时代背景,更好地服务于新时代的需求。在此基础之上,本文从一个宏观的视野去理解学科建设,强调新政治学学科建设包括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人才培养体系。并进而提出了新政治学学科建设的基本路径:首先要转变学科建设的理念;其次要调整学科建设的内容;最后要使用新方法与新技术。
  • 卢春龙
  • 全文[ PDF 1170563.0 MB ] 2021.1(6):42-50  共有 721 人次浏览
  • 百年来中国政治学史研究:文献与问题
  • [摘要]“中国政治学科向何处去”的激烈讨论,意味着中国政治学的发展已经从学科建制的“形式”发展到政治知识认识论的“内容”。政治学史的研究能够概括并推进中国政治学的研究,使之走向更自觉的自主性探索。百年来中国政治学史呈现出历史的厚此薄彼,国民政府时期大学体制下的政治学尤其是1978年以来政治学的发展历史得到了较多关注与成果发表,但是根据地解放区与1949—1978年间的政治学发展状况,则几乎无人涉足;在写作线索上,大多是学科指标与议题领域的罗列与呈现,缺乏必要的分析视角或研究框架,并未形成解释性的中国政治学理论。这种研究状况是狭隘的“学科理解”与“如何理解中国”缺位的必然产物。政治学史可以作为“历史地理解中国”的方法,推进中国研究。
  • 王向民
  • 全文[ PDF 2023875.0 MB ] 2021.1(6):51-65  共有 648 人次浏览
  • 现代城市化的“反向运动”与基层治理的中国逻辑——基于上海创新社会...
  • [摘要]在波兰尼看来,现代社会中的市场扩张与保护性的“反向运动”同时存在,是任何存在市场经济的地方都会面临的问题。城市作为现代社会发展的引擎,这一问题表现得更为突出。市场扩张与“反向运动”的比例分配和实现程度,形成不同的治理要求,决定城市发展的方向。上海通过基层治理的各项举措,回应了市场经济的挑战,因而具有普遍意义,对城市基层治理的中国逻辑形成四个方面的关照:保护性的“反向运动”要求将基层治理拉回“以人民为中心”的视野,治理内容、治理对象相应转向社会关系和群众事务,实现从向上对应到向下着眼的重大转变;治理主体和治理中心的多元化是打破经济轴心后的必然现象,但不是强调多元本身,而是呈现多元合作;治理手段、治理方法必然要适应多元化的治理要求,适应人的、社会的需要;治理目标、治理成果则与社会主要矛盾相一致,致力于形成“人民建”“为人民”的现代城市。
  • 李锦峰 俞祖成
  • 全文[ PDF 1828702.0 MB ] 2021.1(6):66-77  共有 913 人次浏览
  • 行政权集中化配置与基层治理转型困境——以县域“多中心工作”模式为...
  • [摘要]基层治理现代化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内容。近年来,国家逐渐调整纵向的权力分配结构,试图通过集中行政权,自上而下地塑造基层治理的统一规则体系。然而,行政权的集中与合理化困境,强化了行政体系对政治动员机制的依赖。基层政府逐渐被置于自主性收缩的强动员结构中,不得不应对日益膨胀的治理任务。在此过程中,“多中心工作”模式的启动,重组了县乡村三级治理体系。这一模式的形成代表着基层治理体系逐渐走向刚性化,从双向关联国家与社会的多元有机体,日益成为单一对上负责的压力应对体系,损耗了国家在基层的可持续治理能力与合法性生产能力。这表明,国家在推动基层治理现代化时,应当走出行政权过度集中的单一路径,提升行政权的合理化能力,发挥基层政府的自主性与乡村社会的能动性,建构更加多元有效的规范体系。
  • 仇叶
  • 全文[ PDF 1690747.0 MB ] 2021.1(6):78-89  共有 802 人次浏览
  • 科层制、整体性治理与地方政府治理模式变革
  • [摘要]理解当下中国地方政府治理模式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目标情境下公共管理研究的重要主题。改革开放四十余年来,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离不开政府治理模式适应外部环境变化的不断调适。调适的背后,是中国地方政府一以贯之的科层制架构,科层制作为常规治理机制,是地方政府组织体系的机体和基础,具有理性、专业化和高效率等优势,但同时也存在结构僵化、部门割裂等问题,需要非常规治理机制来弥补。地方政府治理模式的变革,除科层制结构进一步强化外,主要体现在非常规治理机制的变迁。新世纪以来,随着信息网络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整体性治理兴起并在中国地方政府治理中充分体现,是当前中国地方政府治理模式的新动向。基于科层制和整体性治理的互动关系,本文构建出中国地方政府的“科层制为体—整体性治理为用”模型,并以H市经营类事业单位改革作为实证案例,展开分析验证。研究发现,地方政府的组织架构和实际运作是以科层制为组织机体、整体性治理为功用的模式,整体性治理的协调、整合和相互嵌入关系机制依托科层制架构各自发挥作用,从而在作用机理上有效发挥了整体政府功用,科层制与整体性治理密切结合,科层制决定整体性治理机制作用的发挥,整体性治理弥补科层制的固有缺陷,两者之间是一种体用关系。
  • 陈丽君 童雪明
  • 全文[ PDF 2033147.0 MB ] 2021.1(6):90-103  共有 799 人次浏览
  • 数据赋能:数字政府治理的运作机理与创新路径
  • [摘要]内容提要:智能化时代的来临,需要发挥数据赋能效用,构建数字政府治理体系。当前,在政府与时俱进的改革意识与创新理念、强大高效的资源整合与实施能力、相辅相成的技术进步与创新实践,以及全面普及的网络文化与民主氛围影响下,数字政府呈现出基础设施云化、全触点数字化、业务在线化、数据运营化的治理特点,其转型逻辑反映了扁平沟通的互动理念、政务数据的协同共享、精准服务的优化供给以及科学决策的有效输出。数字政府治理尽管具有强大的治理效能,但是当前依然面临着部门需求响应慢、数据孤岛现象多、服务协同性差、业务一致性弱的问题。全方位深化政府数字化转型,未来需要实现从信息化普及到智能化应用的理念创新、从数据孤岛到数据流通共享的数据创新、从职能驱动到社会需求驱动的服务创新,以及从单向决策到共商共建共享的决策创新,最终提升数字政府的治理绩效。
  • 沈费伟 诸靖文
  • 全文[ PDF 1740603.0 MB ] 2021.1(6):104-115  共有 775 人次浏览
  • 中国的人口国民化研究
  • [摘要]国民是社会人口与国家关系中构建起来的一种社会政治身份,也是一种对现代国家、现代社会具有奠基意义的社会政治机制。中国于近代形成民族国家议题尤其是开启现代国家的构建后,将历史上形成的臣民转化为国民就成为不可或缺的社会政治过程,一路相伴而行并提供着基础性的支撑。新中国成立后,人口国民化以一种特殊的方式推进,并在改革开放后为现代化快速推进提供了积极的社会行动者。脱离了人口国民化这一重要的社会政治过程,尤其是由其塑造的国民身份,中国现代国家构建及其在此框架下的社会构建和发展都是不可想象的。今天,中国以独特的方式实现了快速发展,完成了由传统农业文明向现代工业文明的转型,在对自身文明进行重新塑造,并走进世界舞台中心的进程中,进一步的人口国民化并塑造相应的国民,仍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社会政治进程。
  • 周平
  • 全文[ PDF 1816542.0 MB ] 2021.1(6):116-129  共有 842 人次浏览
  • 中国省级人大常委会的职能变迁:路径与模式
  • [摘要]1979年以来,中国地方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在整体职能得到长足发展的同时,各项具体职能之间也呈现出了非均衡发展的状态。前期研究在对这一非均衡状态进行概括时展现出了一些差异化的观点。通过对两个省级人大常委会成立以来的工作报告的纵向梳理,结合31个省级人大常委会近三年工作报告的文本分析,本文发现:中国省级人大常委会的职能变迁呈现出整体增长和局部波动的态势;在内容分布上表现出了五项强职能与五项弱职能的明显分化。聚类分析还发现,在同一时期内,各省级人大常委会之间在职能内容的处理上也呈现出延续性模式和波动性模式的分化态势。
  • 何俊志
  • 全文[ PDF 1309909.0 MB ] 2021.1(6):130-138  共有 705 人次浏览
  • 新时代地方干部担当作为激励机制分析
  • [摘要]激励机制是影响我国地方干部行为的关键因素,本研究探讨了新时代干部激励机制三个方面:一是传统激励机制为何会减效?晋升锦标赛与压力型体制存在固有缺陷:“委托代理”结构的信息不对称难题与干部群体异质性问题;新情境破坏了传统激励机制效果发挥的条件,问责泛化可能打破传统激励机制的“信任博弈”均衡。二是当前干部担当作为激励机制是什么?根据“激励与约束”“厚爱与严管”维度将担当作为激励机制分为四类:赋能放权、有限责任、压力型体制与晋升锦标赛。三是当前干部激励机制效果如何?指标转化后的压力型体制与晋升锦标赛可以继续发挥“指挥棒”作用,但可能改变博弈性质;赋能放权、有限责任可以扩大激励范围,但带来“放权”悖论。
  • 段哲哲 陈家喜
  • 全文[ PDF 2081475.0 MB ] 2021.1(6):139-150  共有 686 人次浏览
  • 四十年风雨华章,新时代再著新篇——庆祝中国政治学会成立40周年暨...
  • [摘要]1979年3月,邓小平在党的理论工作务虚会上指出:“我并不认为政治方面已经没有问题需要研究,政治学、法学、社会学以及世界政治的研究,我们过去多年忽视了,现在也需要赶快补课。”《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180—181页,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新时期中国政治学的恢复重建至今已有40年历程,中国政治学会自1980年12月成立以来深度参与这一历程,在团结引领中国政治学人、推动中国政治学发展方面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2020年12月5—6日,为纪念中国政治学会成立40周年,由学会主办,中国社会科学院政治学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在京承办了“庆祝中国政治学会成立四十周年暨新时代中国政治学发展学术研讨会”。全国政协副主席辜胜阻,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谢伏瞻、副院长高培勇,中国政治学会会长李慎明,同来自全国各地的政治学人近百人出席此次会议。中国政治学会原会长汝信,政治学界耆宿夏书章、前辈学者曹沛霖、孙关宏及各地政治学会向大会发来贺辞。本次会议的举办得到了国家社科基金主题学术活动的资助。2020年,恰逢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即将实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正式开启之际,也是中国与世界各国共同面对新冠肺炎疫情挑战的艰难一年。与会代表胸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两大关切,围绕40年来中国政治学发展历程、国际秩序变动期的全球治理、新时代的国家治理与制度建设等议题进行了充分讨论。《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社会科学报》、中新社等多家中央和地方媒体对会议进行了报道。
  • 唐磊
  • 全文[ PDF 616408.0 MB ] 2021.1(6):151-154  共有 563 人次浏览
 1